1、保证不漏液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吸酸量,以增大电池的“热容”,确保正常使用寿命期间电解液的饱和度。这种方法存在漏液的危险,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控制难度较大。 2、减少过充电,即缩短“高电压区”充电时间T,实践证明充电末期充电转换效率很低,有的仅能达50%。因此,缩短这一时间对失水十分有利,普通的电动车充电器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提高转换电流I转来实现,但这种方式在低温条件下可能发生充电不足的故障。为此不少充电器厂家开始开发带温度反馈控制的充电器:一是对电池充电电压进行温度补偿,即温度越高充电电压越低,温度越低充电电压越高,系数约为-3mN/单格℃;二是通过检测环境温度来控制转换电流I转的大小,即温度越高电流I转越大,温度越低I转越小。有的充电器除上述控制外还对充电高电压区进行时间控制即达到规定的高电压时开始计时,到达时间即强行转入浮充防止高电压时间过长这种方法在温度较高时非常有效。 3、改变较板片数对变形也能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对变形蓄电池解剖发现有部分电池有微短路现象,一旦出现短路或微短路则会使整组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将大大增加蓄电池充电末期电流(即过充电流),使电池很快失水,发热变形,减少较板片数必然使较板间距增大,短路和微短路的几率将大大减小,因此,使变形电池所占比例减少。 4、改进电池板栅合金材料,蓄电池失水与板栅材料有关,板栅的析气(氧和氢)过电位高低直接影响析气量大小,用高析氢,析氧过电位(值)的合金制成的板栅装配成电池失水量就低,反之则高。 5、改进电池工艺提高蓄电池充电转换效率也是避免电池变形的有效方法。另外,采用负脉冲去较化的充电模式也能很有效地避免变形。脉冲充电的目的是提高充电效率,减少电池失水,但不是所有的脉冲方式都有效果,从大方向来看,只要达到了降低充电电压,充足电的效果即认为有效果,或经过测试每充好电次(安全充电)析气量得到减小(与普通充电器比较),同样认为有效。 6、改进电池使用条件也能有效地预防电池变形,众所周知由于蓄电池温度升高电池电极的过电位将降低析气量增大,过充电流也将增大,使蓄电池发热加大,若没有良好散热,同样可能使电池发生变形,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高温季,应避免在太阳下暴晒充电,避免过长时间充电,厂家设计电池箱时应尽可能散热良好。